杨文秀:在祖国西北角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本报通讯员 扎若拉·哈依拉提    版次:01    来源:    2025年10月20日

杨文秀,女,汉族,2000年3月出生,沙湾市书香街道光明路社区干部,曾荣获塔城地区第十一届青年五四奖章。

在青春抉择的十字路口,有人走向繁华,有人选择远方。杨文秀则以行动作答——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她从黔中山城到西北边陲,跨越3600公里山河,扎根新疆塔城基层一线。这位“00”后姑娘正以青春赴约,在祖国西北角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向西,向需而行——选择西部

“与其空想人生,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杨文秀说,选择西部,是一次机缘巧合。2021年,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工作或继续深造,杨文秀还在为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份怎样的工作而发愁,就在这时,她被宣传栏上的一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击中了心扉。这句承载着时代召唤的口号,让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坐标——个人选择应当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

“这种触动源自对西部人才紧缺的认知,源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杨文秀说。

向下,使命坚守——留在西部

留在西部,更是一种使命的坚守。经过在新疆的志愿服务,杨文秀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留在新疆,是她续写奉献的第一选择。

初到塔城,两个小时的时差为杨文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夏夜,当国内其他省市夜幕早已降临,这座西北边城仍在夕阳余晖中舒展身姿,晚上11点才渐暗的天色让她在朋友圈笑称“承包了祖国最后一缕阳光”。从最初的新奇到迅速融入,这位贵州姑娘在时光流转中逐渐读懂边疆的独特韵律,也悄然埋下了与这片土地共生共长的种子。

在志愿服务期间,杨文秀主要负责外宣工作。工作中,她不满足于传统宣传模式,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让共青团的宣传工作更具活力。她大胆创新,创建了抖音账号、策划了“团团小剧场”,用幽默诙谐的视频,宣传安全生产、政策知识,用青年话语传递时代强音。

真正让杨文秀与塔城产生深度羁绊的,是那些令人难忘的“被需要”时刻。与志愿者小伙伴们在特殊教育学校卸下10吨暖心煤炭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飞扬的煤灰虽然模糊了彼此的面容,却在相视而笑中淬炼出最纯粹的情谊。此后,她常去这所学校陪孩子们做游戏、画画,孩子们闪烁着期待的眼神,用小手环住她脖颈带来丝丝暖意,让她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正在生出意义,自己正在“被需要”。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联结,让杨文秀“临时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向“终身建设者”悄然转变。

与其说某个瞬间决定留下,不如说是千万个“被需要”的时刻堆叠出的必然选择。如今的杨文秀,褪去了初来时的懵懂,在基层磨砺中生长出了更坚韧的力量。

向前,步履铿锵——青年担当

刚来新疆那一年,在从乌鲁木齐到塔城的火车上,杨文秀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写下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承诺。2023年,她如愿以偿考录沙湾市书香街道光明路社区,成了一名基层干部,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初到岗位,杨文秀有幸参演了沙湾市首部话剧《大盘鸡的故事》,通过大盘鸡背后动人的故事,她认识了许多沙湾人。“黔有辣子鸡,疆有大盘鸡。在离家3000多公里的新疆,唯有那糯香的洋芋蛋蛋子,火红的辣皮子加上土鸡能抚慰我念家之心。我不仅爱上了大盘鸡,更爱上了这片温情的土地。”杨文秀说。

工作期间,热爱宣讲工作的她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精品党课一月一讲”活动,入选塔城地区融情宣讲团的成员,站上大大小小的舞台讲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经历,让这个群体被更多人听到,号召更多的青年来到西部,投身基层。

当被问及西部青年的精神图谱,杨文秀用三个关键词、三句话回答道:“‘接续奋斗’的传承血脉仍在边疆跃动,‘自找苦吃’的成长密码正在黄土地生根发芽,‘使命共担’的团结基因已融入天山雪水。”

而今,杨文秀将继续扎根天山脚下,将个人理想融入西部建设的时代洪流,在艰苦磨砺中淬炼成长、昂扬拔节,让青春在为国奉献的火热实践中灼灼绽放,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塔城地委宣传部主管 塔城日报社主办
新闻热线:0901-6222110 广告热线:0901-6223286
地址:塔城市解放路红楼街13号
新ICP备16000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