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李艳丽 版次:01 来源: 2025年10月20日
最近一段时间,塔城的民族团结故事频频出圈,央视政论片《天山放歌》中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居民“百家宴”的故事,纪录片《新疆大地》里《江格尔》史诗传承者道尔吉·尼玛的故事,新闻栏目《直播新疆》里塔城街头巷尾各民族美食故事……
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柔软的地方。一个地方的魅力,从来不在地图的标注里,而在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中。当我们对一座城市心生向往,一定是因为它的故事撩动了心底那根最柔软的弦。
今年5月,一位叫“黄子心”的旅游博主,在“洋婆婆”面包坊店主再屯娜的讲述中,她才知道这座处处飘着面包香的塔城,竟藏着29个民族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这让百万粉丝了解到,塔城的每一块糕点、每一句家常,都是多民族交融的鲜活注脚。
前两年,一本报告文学《石榴花开》让大家对塔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写的是大题材,呈现的却是百姓的“小故事”。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不大,但民族团结的故事却很多,有16年坚持升国旗的“沙大叔”,有“百万不换”的好邻居哈力旦和刘晓荣……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到生活的家长里短,让团结像空气,看不见却一刻离不开;额敏县榆柳巷不长,但各民族邻居的情谊却很深,有20年赡养“汉族爸爸”的“马大姐”,有60年相互扶持胜似亲兄弟的林忠东和库尔鲁西……这都是用柴米油盐写就幸福的连载。巷口的那棵榆柳树见证着枝叶相依,根脉相连。
从过去报纸杂志相传,到如今在互联网火爆出圈,塔城民族团结的故事的传播渠道不断更迭。今年8月,塔城又火了一把,在2025新疆·塔城第五届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上,5282人共同奏响手风琴,成功刷新“最大规模的手风琴合奏”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时间,“塔城”成了网上热词,从直播到各大媒体推送,再到自媒体的扩散,达到了上亿次的流量关注。这5282名手风琴演奏者,除国内外嘉宾外,大多数是塔城本地的手风琴爱好者,手风琴成为连接塔城各民族群众的文化纽带,奏响各民族同心同行的动人乐章。
塔城,不光有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有带着人间烟火味的“美食”,还有火遍全国的沙湾大盘鸡、网红啤酒“大乌苏”、网红美食“奶酪包”,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塔城。
位于祖国西北部的塔城地区被称为民族团结的“沃土”,连续两届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29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深入,能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
最好的出圈,不是一时的热搜,而是融进骨血里的基因,更是源源不断的内生活力。塔城的很多故事,还被包裹在“石榴籽”中,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很多故事,正在生根发芽,才刚刚开始。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如何把塔城这些民族团结的故事继续讲好讲出圈,还需要处理好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关系,不断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丰富和完善“好故事”的内容;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巧妙处理“大主题”与“小切口”的关系,让民族团结的故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以理融情、以情带理、情理交融,将情感与塔城的历史、文化、发展逻辑等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地塑造塔城形象,讲好塔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