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频烨 版次:02 来源: 2025年09月30日
闫洁,男,汉族,是塔城地区生态环境局塔城市分局综合业务科科长。
2001年投身环保事业至今,24年如一日坚守在生态环保最前线。他用脚步穿梭于城乡之间,以专业守护青山绿水,更用行动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信念。
贴心服务群众 办事儿就图个实在
“你好,这表要盖你们单位的章子。”2024年,塔城市二工镇也克苏社区养殖户张大叔手里捏着一张设施农业用地备案表,小心翼翼地问。
“大叔,您需要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我帮您填完,就给你盖章。”闫洁的声音像一股暖流。
看着眼前这位耐心讲解的干部,张大叔的焦虑渐渐化开——他不会用电脑,闺女又不在身边,本以为要跑断腿的手续,竟在闫洁的“代填服务”中轻松办结。
这样的“代填服务”,闫洁每年都要办理几十次。自2016年负责综合业务科以来,他一直秉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理念,化身企业群众的“贴心人”:为企业耐心讲解政策、优化项目方案;为群众细心指导报表填报、解答疑难;更立足实际,编写《塔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办理事项及审批程序指南》,对塔城市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畜禽养殖等塔城市最普遍的业态和审批标准、程序做了详细说明,这份指南成了企业和部门的“环评土字典”,一看就懂。
在配合塔城地区生态环境局完成现场建设项目核查时,哪怕是节假日、下班后,只要接到项目核查的通知,他抓起笔记本就往现场赶。
星光下的闫洁打开手机定位和地图,一遍遍核实项目是否符合选址要求,每一个项目核查现场都留下他俯身勘查的身影。他心里明白不耽误项目落地建设比什么都重要,就凭着这股子劲儿,综合业务科成为企业信赖的“环境服务联络站”。
数据里藏着良心 半点虚的都来不得
案头那枚“从事生态环境工作20年”的纪念章,总在不经意间勾起闫洁的回忆。2009年,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启动时,900余家企业、餐饮单位的庞大体量像一座大山压了过来,闫洁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启“白+黑”模式。
白天,闫洁顶着烈日走进一家家餐厅、旅社、修理厂,在呛人油烟中核实灶头数量,裤子上总有在汽修厂蹭上的油渍;晚上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办公室,逐户核对排污信息、排查隐患,累计精准采集数据1500余条,为摸清全市污染底数、制定科学治污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一年,闫洁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和一丝不苟的作风,获得了“自治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的荣誉。
闫洁办公桌上的勘查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电脑里的备案表总在更新,每天查看空气质量数据的习惯雷打不动。同事说他“像上了发条”,他却说:“环保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数据里藏着生态的未来。”
把环保理儿吃透 讲到人心窝里
“大家看,这个黑色海绵球就像环保卫士的耳朵,专门‘听’噪声说话呢!”被塔城市第二小学的小朋友簇拥着,闫洁举起手中的便携式噪声监测仪,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闫洁蹲在地上,手持噪声监测仪,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着。二年级学生伟妮拉兴奋地喊道:“我爸爸说,这个数字超过60分贝就是噪音污染啦!”这是2014年他负责宣教工作时的日常,也是他最珍视的回忆。
那两年,闫洁成了“行走的环保宣传员”。进社区时,他给大妈们讲“PM_2.5是什么”,给大叔们分析“雾霾从哪来”,用拉家常的方式把专业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去乡镇时,他和同事开着破旧的皮卡车追着集市跑,借几张桌子、几个板凳就搭起宣传台,喊得比卖鸡鸭的大姐还响亮,就为了让“农村污水也要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升家乡环境”的理念钻进老乡心里。
笔尖也从未停歇。《蓝天塔城 云白风清》等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网络,字里行间是闫洁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宣教不是喊口号,是要让每个人都觉得‘环保和我有关’。”
正是这份执着,让闫洁获评地区“宣教工作先进个人”,更让环保的种子在塔城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如今,放眼望去,晴空碧水常驻,城乡绿意蔓延,居民的微笑里映照着环境的改善——这一切,正是无数如他一般的坚守者,用文字、用行动、用日夜不息的热爱,共同写就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