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来源: 2025年05月13日
本报综合报道:最近几天,沙湾市乌兰乌苏镇头浮新村村民苏金山看到田间一垄垄长势喜人的红薯秧苗,心中满是欢喜。红薯苗长得好,得益于他总结多年的“斜插盖黑膜”种植方法。
地处沙湾市中部的乌兰乌苏镇,脚下的土地藏着天然“聚宝盆”——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的沙壤土,如母亲般滋养着每一株作物。
乌兰乌苏镇副镇长刘兵抓起一把油润的泥土解释:“硒元素是天然‘抗癌之王’,咱们的红薯喝着天山雪水、吃着富硒土长大,蒸熟后蜜心流油,生吃都带清甜!”如今,这片“硒”望之地孕育的红薯,已成为周边商超的“断货王”。
近一段时间,镇上农技员蹲下身扒开地膜,指着幼苗根系讲解:“今年引进‘济薯26’‘烟薯25’等高产抗病品种,全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滴灌节水技术。”他掏出手机展示监测数据:“每亩施有机肥2吨,生长期精准防控地下害虫,预计亩产2—3吨,比传统种植增产30%!”
镇政府的“保姆式”服务,让农户吃下“定心丸”,连片的红薯田如同绿色波浪,在春风里涌动着丰收的期待。
“光卖红薯不够‘甜’,咱们要做‘全薯宴’!”刘兵说,“今年,镇里依托乡村振兴项目,正紧锣密鼓对接企业:红薯干要做成‘软糯拉丝’的休闲零食,红薯啤酒计划推出‘富硒精酿’爆款,就连红薯叶也要制成高纤维蔬菜粉……未来还要建冷链仓储、开直播工坊,让乌兰乌苏红薯从‘地头’直达全国‘餐桌’!”
当富硒土壤遇见科学耕种,当传统农业连上产业快车,乌兰乌苏镇如今正以红薯为“支点”,撬动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经济,这份“甜蜜事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最亮眼的“硒”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