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来源: 2022年02月23日
□宁燕
坐落于乌苏市巴音沟牧场月牙台村的承化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当时在塔尔巴哈台、阿尔泰地区协助清军守卫边疆的藏族爱国僧人棍噶札勒参创建。寺庙依山而建,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承化寺在乌苏市巴音沟建造,不仅有深远的佛学内涵,同时也记载着一段棍噶札勒参带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保卫边疆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生动历史。
参与平定同治新疆民变,解塔城之围
棍噶札勒参是由甘肃来新疆弘扬佛法的藏传佛教僧人,同治年间赴天山北路土尔扈特部游牧地区游方化缘,诵经奉佛。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的新疆,社会动荡,面临最严峻的边疆危机。同治三年(1864年),在“陕甘民变”的影响下,新疆各地“回众”也纷纷起事,先后攻占了库车、哈密、乌鲁木齐、玛纳斯和喀什噶尔旧城等地,内乱招致外患,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和沙俄趁机侵占南疆和伊犁,新疆各地相继发生战乱,给各族百姓带来了无尽灾难。在此影响下,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塔城也发生民变,不仅将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等官员诱杀,而且勾结沙俄围攻塔城地区,使塔城地区“许多村庄和城镇被毁,难以计数的民众被杀,寺院、民居神像被毁,唐卡画被抢去当马鞍鞘,经典则被当作靴垫,佛像的头被砍去,肚子被洞穿,粮食、财物被抢光”。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先后调集兵力援救,但依然无济于事,塔城危在旦夕。此时,在塔尔巴哈台地区传经布道的棍噶札勒参不忍目睹此惨景,为了保卫僧众和群众,他破戒从戎。时年四月初八日,他率喇嘛僧众及蒙古兵两千余人援救塔城,协助清军击退了反清的回众,保卫了塔尔巴哈台及当地各族人民。因其助清平叛有功,朝廷赏封棍噶札勒参“呼图克图”名号。在此次平叛“塔城民变”的战斗中,棍噶札勒参胆略非凡,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并在当地军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受到清政府倚重,塔城参赞大臣授予其带兵关防,他成为掌有“呼图克图”印信和带兵关防的喇嘛统领享有直接奏事权。
塔城解围后,周边动乱尚未平复。据说棍噶札勒参又曾带兵在“乌兰达坂”“加伊托布”两个地方作战并取得胜利。但同治五年(1866年)初,北疆伊犁失陷,塔城再次被围。后棍噶札勒参虽曾试图率僧众前往解救,但终因诸多现实问题,未能成行,最终伊犁、塔城相继失陷。无奈之下,领队大臣图库尔与棍噶札勒参收集溃散兵勇及额鲁特蒙古人众七千余人向东撤退,进入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阿勒泰地区安插游牧。
平定布伦托海民变,维护边境稳定
随着伊犁和塔城的失陷,北疆的社会秩序也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到同治六年(1867年),北疆在清朝能控制范围内的只剩下巴里坤(今新疆哈密巴里坤县)、青格里(今阿勒泰青河县)和布伦托海(今阿勒泰福海县)。布伦托海是阿勒泰、塔城、科布多之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批的蒙古族、满族、汉族等群众为了逃避战乱从北疆各地纷至布伦托海避难,从而使布伦托海的形势变得尤为复杂。为了加强对新疆北境控制,同治七年(1868年),在布伦托海设立了办事大臣,李云麟为首任办事大臣,兼理塔尔巴哈台事务,棍噶札勒参协助其统辖塔城和布伦托海及北部地区。这里本来是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众的游牧区,另有汉族、锡伯族居住于此,再加上各地难民流亡于此,使布伦托海的局势更加复杂。李云麟因在安抚各族民众问题上考虑不周,致使布伦托海千余名各民族难民生事,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而李云麟见状逃往青河。危难之际,棍噶札勒参再次表现出统领风范,协助当地官员平息布伦托海民变,将余众编入自己的队伍。平定布伦托海民变,对保卫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等边境之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抵抗沙俄,收抚俄属哈萨克难民
同治十年(1871年)秋,沙俄侵占伊犁木札儿特山口,给当地各族百姓带来了灾难,不甘沦为沙俄属民的三万多户哈萨克群众请愿归清,投靠棍噶札勒参:“因不堪沙俄虐待的哈萨克阿吉公与其子哈苏木罕率众十二鄂托克部众东徙哈巴河、阿尔泰山西南一带,与棍噶札勒参相依为命。”当棍噶札勒参率军返回阿勒泰承化寺时,“俄罗斯属下的一万余户哈萨克群众前来投诚。上师(棍噶札勒参)招抚后,纳为部属。”不久,四名俄罗斯官员向棍噶札勒参索要投靠他的俄属哈萨克人,被棍噶札勒参驳回。之后又有一位俄罗斯的亲王带领一千人前来索要自愿归清的哈萨克人,棍噶札勒参据理直陈他们是自愿前来,俄罗斯亲王最终废然而回。棍噶札勒参赈济了这些来投靠他的哈萨克难民,给予粮食和衣物,解决了归清哈萨克难民的困难,深受哈萨克群众的拥戴。
其后,沙俄把侵略的目标指向我国西北地区,不断派各种人员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进行摸底勘测,边界挑衅等活动。棍噶札勒参在与俄交涉中,不惧大国强势,奋力抵制沙俄对我国边界挑衅活动。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波塔宁为首的沙俄侵略者闯入阿勒泰承化寺,骑马登入大殿,喇嘛们纷纷上前阻拦,他们不但不听甚至举枪威胁僧众,被棍噶札勒参收缴了武器,驱逐出寺。波塔宁回国后谎称自己遭阿勒泰承化寺僧众抢劫。沙俄不甘罢休,要挟清政府严惩棍噶札勒参。在沙俄的压力下,清政府罚棍噶札勒参一年俸禄,并派棍噶札勒参去西藏熬茶拜佛,最终,棍噶札勒参离开新疆。但棍噶札勒参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不可磨灭的记忆,承化寺
虽然棍噶札勒参在新疆领兵作战十几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弘扬佛法的初衷。同治八年(1869年)十一月,棍噶札勒参奏请朝廷允许他在阿尔泰山南麓修建一座千佛寺,以便弘扬佛法。清政府因棍噶札勒参在解塔城之围和平定布伦托海民变中奋勇可嘉,立下了汗马功劳,答应了在阿尔泰山建造千佛寺的请求。光绪元年(1875年),清光绪帝给修建竣工的千佛寺赐名“承化寺”。此承化寺位于今阿勒泰市解放北路,并非现在乌苏巴音沟的承化寺。承化寺建好之后,棍噶札勒参为了解决寺庙庞大的口粮、开支等问题,带领僧众及民众开挖了克兰河大渠、红墩大渠和洛海头三条大渠,还设法招募流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耕种农作物、建造房屋民居等,承化寺由此逐渐形成了城镇村落,许许多多的人从各地赶来这里或是朝拜,或是避难,或是经商,围寺而居的民众商贾不断增多,承化寺遂成为地名,普通的一座寺院逐渐发展为西北的一座繁华的城市。民国时期曾设有承化县,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阿勒泰。1933年民国时期的一场大火使承化寺焚毁殆尽,如今虽然只剩一段残垣断壁,也依然是棍噶扎勒参留下的珍贵记忆。
坐落于乌苏市巴音沟牧场月牙台村的承化寺,是棍噶扎勒参带领僧众迁移到库尔喀喇乌苏后在此兴建的。棍噶札勒参本是在塔城失守后率僧众退至阿勒泰地区,所居之阿尔泰山是借用科布多之地,暂由塔城参赞大臣管辖。后清政府下令将承化寺迁移,因找不到新的地址,多年未得到解决,库尔喀喇乌苏巴依尔郡王提出愿意将巴音沟蒙古游牧地献给棍噶扎勒参活佛及其僧众,解决了承化寺迁移问题。棍噶札勒参统领徒众抵达乌苏巴音沟后,在巴音沟建造了一座新寺,光绪再次赐“承化寺”匾额,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座承化寺都由棍噶札勒参创建,记录了棍噶扎勒参从塔城至阿勒泰,又由阿勒泰移驻乌苏的历史足迹。在新疆社会发生动乱、祖国边疆爆发危机之际,自甘肃来到新疆传经布道的棍噶札勒参没有置身事外,卷起衣钵,逃回家乡念经避祸,而是以国事为重,以稳定边疆为己任,奉还戒律,带领土尔扈特部众助清军平乱,抵御外来侵略。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棍噶札勒参率军民转战于塔尔巴哈台、科布多、阿勒泰、乌里雅苏台等地,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从一位游方化缘的普通僧人,成为威名远扬的传奇人物与握有带兵关防的“僧将”,为清朝收复新疆、稳定西北、祖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疆史纲》,苗圃生、田卫疆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版)
2、《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同治朝卷),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3、《新疆历史人物》,谷苞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西域地名考录》,钟兴麒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5、《不能忘却的记忆——档案中的故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作者系自治区档案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