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梁尚伟:大爱无疆 仁心永驻 版次:01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柳鹏  2025年07月30日

梁尚伟,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社员,塔城地区额敏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在额敏县,提起梁尚伟的名字,各族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梁医生是我们的‘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者。”从辽宁辽阳到西北边疆跨越万里,梁尚伟用两次援疆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用精湛医术与赤子情怀,在额敏大地书写了一段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山海情”。

两次援疆:从“使命”到“情怀”的升华

2015年8月,48岁的梁尚伟作为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带着组织的嘱托和医者的初心,踏上了第一次援疆征程。

彼时,梁尚伟对新疆的印象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大漠孤烟”和“瓜果飘香”,但真正走进额敏县人民医院的那一刻,现实的落差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医疗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辗转奔波,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此,梁尚伟没有退缩。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梁尚伟身兼数职,既是骨科专家,又是质控办主任,白天接诊、手术连轴转,晚上整理病例、培训当地医生。2023年5月,梁尚伟再次递交申请:“额敏的医疗事业,还有太多需要做的事,我不能半途而废。”

两次援疆,梁尚伟的选择背后,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他说:“援疆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粒种子,我要让医疗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技术破局:让“大病不出县”成为现实

“把新技术留下来,才是真正的帮扶。”梁尚伟率先在额敏县人民医院引入微创骨科手术技术,通过精准定位和微小切口完成复杂骨折修复,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

别得力汗·达吾是额敏县二支河牧场的牧民,2015年10月11日因车祸导致下肢多发骨折,曾被告知可能瘫痪。当年10月16日,梁尚伟带领团队对他实施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术后三个月竟奇迹般站了起来。“梁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别得力汗含泪说。

同时,梁尚伟推动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作机制,提升了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牵头制定18项医疗质控标准,填补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空白。

现如今,额敏县人民医院已能独立开展人工关节置换、脊柱矫形等高难度手术,真正实现了“大病有治,重病可医”。

仁心无界:群众的“亲人”医生

在梁尚伟的诊室里,常备着馕和奶茶。对此,他说:“许多牧民赶路来看病,顾不上吃饭。一碗热茶,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5年9月17日的夜晚,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因高处坠落导致开放性骨折,家属因语言不通焦急万分。梁尚伟一边用刚学会的简单维吾尔语安抚,一边紧急手术。术后,他连续三天守在病房,为少年换药、调整康复方案。孩子的父亲感动地说:“梁医生比亲人还亲!”

在梁尚伟身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他自费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是常态,下乡义诊时总不忘给孤寡老人带生活用品,甚至自学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的基本问候语,只为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医病更要医心,只有尊重他们,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梁尚伟说。

薪火相传: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疆医生终会离开,但技术和管理必须留下。”梁尚伟将“传帮带”视为援疆的核心使命。

3年来,梁尚伟采用“手把手教学+实战演练”模式,培养出5名能独立主刀的骨科骨干,为全县乡镇卫生院培训医护人员200余人次。

徒弟加尔肯·别克如今已是科室骨干,他感慨道:“梁老师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在梁尚伟的推动下,促成10余名本地医生赴辽宁进修,为额敏医疗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有人问梁尚伟:“两次援疆,远离家人,值得吗?”梁尚伟笑着指向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不让人生留有遗憾”。

医者仁心,流淌在边疆大地,滋养着生命,见证了额敏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印证着一位医者“此生无悔入华夏,仁心无界济苍生”的赤诚。

塔城日报社 新ICP备16000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