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杜晓涛:矢志不移守正义 初心如磐铸忠诚 版次:01  作者:本报通讯员 程艳  2025年07月29日

杜晓涛,男,汉族,1986年3月出生,2011年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塔城地区检察分院第三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

多年来,杜晓涛以法律为剑、以初心为盾,在检察战线默默耕耘,先后指导、办理各类刑事案件500余件。办理的全疆首例重大证券犯罪案件被评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优秀立案监督案例。先后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首届全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业务竞赛业务标兵”等称号。他的成长与成就,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余年来,一代代检察人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的集中体现。

深耕专业

以学为刃砺本领

“正义的天平容不得丝毫偏差。”这是杜晓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始终将学习视为立身之本,以“如履薄冰”的严谨对待每一起案件。他坚持从法律条文中寻依据、在典型案例中找答案,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他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这背后,是检察机关锻造专家型、复合型检察官队伍这一能力建设“爬坡升级”过程的必然要求。

为攻克证券犯罪难题,他研读了上百份法律规定;为提炼职务犯罪办案思路,他与行业专家深入研讨。尤其是被选派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挂职一年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请教,通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从一名青涩的办案“小白”,快速成长为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和全疆职务犯罪检察工作人才库的“双料专家”,是地区检察系统名副其实的“活法典”。这种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检察机关着力破解“本领恐慌”、推动人才兴检结出的硕果。

敢挑重担

大案攻坚显担当

2023年,最高检与公安部联合督办的“某上市公司重大财务造假案”轰动全国,这起涉案金额十余亿元的案件,案情盘根错节,社会影响巨大。

面对这一“硬骨头”,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180余天里,他化身“办案引擎”,白天与公安民警逐条核对40万条资金流水,深夜伏案审查数百份物证书证。

同时,他积极优化“同步介入”机制,推动案件证据从“碎片化”走向“链条化”,确保庭审指控精准有力、直击要害,该办案经验被最高检作为“样板”在全国推广。

2024年5月,他再挑重担,协助办理被国家监委点名通报的刘某受贿案。仅用30天完成160册案卷的梳理,形成60万字审查报告,并促使刘某认罪悔罪,主动退赃700余万元。这种高效的阅卷能力和精准的释法说理,体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以来,检察官办案责任意识、证据审查能力和庭审驾驭水平的全面提升。

坚定初心

铁骨柔情护民生

2019年,一起涉及全国多地的假酒案引起社会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假酒背后必有产业链。

他化身“司法侦探”,带领团队从一张张物流单据切入,抽丝剥茧梳理出资金流水、人物关系网等链条,引导侦查机关补充200余份证据,最终捣毁3处制假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假酒产业链被连根拔起。这种“全链条打击”模式,体现了检察机关从个案办理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转变,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内涵不断丰富、监督方式不断创新、监督效果不断深化的有力证明。

一个个案件、一个个荣誉的背后,藏着他不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每到夜深人静,他一直为在异地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爱人以及被癌症病痛折磨的父亲牵肠挂肚,未能在病重的父亲床前尽孝,成为心中无法释怀的遗憾。

但是,面对群众期盼,面对犯罪分子的嚣张,他把这份柔情深深地压在心底。他说:“穿上这身检察蓝,就是许下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这份责任让我必须坚守岗位。”这种奉献精神,与老一辈检察人在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检察事业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

十年磨一剑。他用忠诚诠释着新时代检察官的责任和担当,正如他常说:“检察官的初心,就是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塔城日报社 新ICP备16000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