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地里:用心用情讲好口岸历史文化 版次:01  作者:  2025年07月15日

□本报记者 王婷

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男,维吾尔族,1957年12月出生,曾任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阿地里是土生土长的塔城人,他退休后,在塔城西部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助下,建立了塔城市丝绸之路边境贸易博物馆,收集了500多张照片、200多件实物,向人们讲述塔城巴克图口岸的沧桑巨变……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口岸通”。

“博物馆里的照片记录了100多年前的塔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塔城、改革开放以来的塔城。博物馆建成以来,我一遍又一遍地为游客讲述塔城的历史、塔城的民族团结、巴克图口岸的历史与发展。”阿地里说,巴克图口岸以前的路是用石子铺成的,只有一座国门哨所和两个小村庄。现在变化很大,道路宽阔平坦、国门雄壮威武、口岸贸易兴旺、旅游人数激增,他是塔城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之一。

当问及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博物馆时,阿地里表示,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塔城的包容精神,使这些精神得到传承,是每个塔城人都应该做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阿地里考入新疆大学,毕业后留校。1983年回到了塔城,工作几经调动。2002年调到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委员会工作。工作期间,他先后走出国门到中亚地区不下百趟,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编写了《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工作手册》《巴克图口岸发展史》等内部资料。

阿地里的父母都是国有企业干部,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阿地里说,现在博物馆里的很多老照片、旧报纸都是从他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他很小就喜欢阅读报纸、收集报纸,剪报并整理成册。

阿地里第一个爱好就是剪报,他从1980年开始以剪报的形式建立《家庭百科全书》,他把感兴趣的、知识性强的文章一一剪下来分类整理。目前,他已经有14多万张剪报,分出97种类别,这些年,光是买书、订报纸杂志等,他就花了近25万元。

多年来,受阿地里的影响,女儿阿地拉也喜欢上了博物馆的工作,经常帮助父亲整理物品,有时也担任讲解工作。

“我对博物馆很有兴趣,现在父亲已经把很多讲解的任务交给了我,这都是塔城上百年前留下的精神文化。”阿地拉说,“我们一家三代,见证了口岸的发展变迁。爷爷那辈白手起家,条件艰苦;父辈接续奋斗,打下基础;到了我这一代,口岸迎来蓬勃发展。在这里,各民族亲如一家,生活幸福。小小博物馆,浓缩了这些精神文化,值得大家去了解。”

现在,阿地里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在家继续做剪报或创作,就是在博物馆开展活动、准备讲座内容。

“2020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后,巴克图口岸加速从单一‘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交通物流枢纽‘变身’生产制造加工地。”阿地里说,“如今,驼铃声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重型货车的轰鸣声。每天,一辆辆满载水果蔬菜、日用百货、工业产品等各类商品的大型货车,从巴克图口岸国门进进出出,塔城也因此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百年口岸正在续写丝路开放新篇章。”

“我是一名老党员,感谢党对我的培养。我愿意把这么多年积累的知识告诉更多人,我会继续讲好巴克图口岸故事、讲好塔城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塔城的历史文化、口岸文化。”阿地里说。

塔城日报社 新ICP备16000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