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巴尔鲁克山,漫山遍野的山花开得正旺。
山花烂漫处,一座美丽小山村——裕民县江格斯乡均朱热克掩映其中。
20多年前,马丽刚嫁到村里时,山路蜿蜒,让她吃尽了苦头。
如今,柏油路已经直通村里,还是这个小山村,却让马丽和全村人走上了致富路。
一句话 山重水复
第一眼看到的马丽,稍矮微胖的身材,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自带笑容,衬衣上戴着党员徽章格外醒目。可提及过去,1982年出生的马丽,难掩苦涩地望了望村口的群山,直言“往事不堪回首”。
确实如此,从16岁开始,马丽的人生路变得坎坎坷坷。
正值花季的她,收到了石河子卫生学校的录取通知。
父亲一句“丫头会写名字就行了”,本应是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但没开始就结束了。
“我是家中老大,当时两个妹妹和弟弟都上学,其实也能理解父亲。”马丽咬了一下嘴唇轻声地说。
2001年,又是父亲的一句话,马丽从裕民县哈拉布拉乡库勒村嫁到了离县城50公里外的江格斯乡均朱热克村。
均朱热克村海拔1400米,是全县最偏远的山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还有那条让人“望而生畏”的出山路。
所谓路,其实是一条攀附在水磨沟沟底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
那些年,村民去县城,如果骑马单趟也得5个多小时。
婚后的马丽,生活的不易,就像出山的路,七拐八弯看不到头,绊脚的坎一道接着一道。
新婚生活才刚开始,婆婆脑梗、公公心梗,孩子刚出生就患病,产后自己腰疼干不了重活。孩子6个月时,马丽腰痛加剧,翻个身都困难。
本来想着到医院检查一下,马丽为了给孩子凑钱做手术,加上脑梗的婆婆每年定期住两次院要花钱,她就一直咬牙硬挺着。
好在孩子在“嫣然天使基金”的资助下,成功做了手术。总共花了1万多元,自己只掏了2000元。
2007年2月21日,65岁的公公心梗去世。
孩子6岁时,马丽带着到乌鲁木齐做术后复查,顺便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腰,确诊为重度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平时不能干重活。
全家42亩口粮地,一年的收入只有6000多元……
穷人得了富贵病。那一刻,只有28岁的马丽,虽无法面对,但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说这话的时候,马丽低沉的话语,凝固的眼神,让人心碎。
日子怎么过?未来的路怎么走?
一束光 柳暗花明
俗话说:“命运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马丽的这扇窗,是政府帮她打开的。窗户透进的一束光,温暖着心,照亮了路。
2014年开始,她用1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自己选择的“心”路。
2014年1月,马丽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政府补贴了5.4万元,在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原址上,新建了8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门窗、水电、土暖气等一应俱全。
第二年,政府又补贴了8000元,马丽新建了140平方米暖圈,享受了5万元无息贷款,她借了13万元,买了150只羊。
之后,政府还陆续发放了补贴资金,马丽新修了院墙、新建了鸡舍。
接下来的日子,马丽一门心思发展养殖。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借款,还过上了好日子。每年纯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她买了小汽车,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终于,马丽走出了“山重水复”的阴霾,走向了“柳暗花明”的好时光。
一颗心 感恩前行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在搬进新房子的那天晚上,马丽彻夜难眠。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寻思,政府花了那么多钱,让自己拥有新家,新修了院墙、暖圈、鸡舍,应该为政府做点什么……
马丽算了一笔账:从县城买一块砖0.8元,拉到家运费1.5元,加上其他材料、人工费,新房子盖起来住进去,至少得花10多万元。
“这些钱,一家人不吃不喝得凑20年。20年,是什么概念呀……”马丽长长地叹了口气说。
心动也行动。2016年,马丽主动请缨,想给村委会帮忙。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马树忠说,当时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10人,档案整理、信息录入任务重、工作量大,确实缺人手。
但是,考虑到马丽家的特殊情况,没有立刻答应。
于是,他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塔城中心支行驻村第一书记薛伟宝商议,推荐马丽担任村里的“草根宣讲员”。
薛伟宝说:“马丽懂感恩、识大体,每周一国旗下的宣讲,她‘现身说法’的讲述,感动了众多群众,也触动了众多群众,更是教育了众多群众。”
2017年,村“两委”换届,马丽成为村里的扶贫专干。同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马丽“抛头露面”当村干部的事,一时成为村里的“新闻”。
家人不理解,一些亲戚也是冷嘲热讽,但她决心已定不为所动。
为了让家人接受,她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除了把家务打理好,还变着花样做一日三餐。
婆婆病情加重后,她在家庭和工作中难以抉择。
那段时间,她犹豫过,也动摇过,但最终还是认定了自己的选择。坚定的态度,让丈夫不再反对。
比马丽晚两年进村委会的何小敏,是马丽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当时,老村委会离马丽家有1公里路,她上班几乎都是一路小跑。婆婆去世前的一个月,她把电脑拿回家干,家里和村里的事,从来没耽误过。”何小敏说到这,眼圈先红了。
上一秒还咧着嘴说笑的马丽,下一秒就轻轻地啜泣了……那一刻,空气也仿佛同频共振地颤抖着。
“开弓没有回头箭。”马丽的村干部之路就是如此。
之前,她连电脑的键盘都没摸过,但现实是绝大多数工作都要在电脑上完成。
于是,马丽和当时的工作队队员结对子,把能挤出来的时间都挤出来,反反复复苦练打字、做表格,3个多月后,她就基本可以独立操作了。
在村委会工作的时间越长,马丽的感触越深:党和政府为了让贫困户脱贫过上好日子,不知花了多少钱,还有那么多工作人员为此忙碌。一个村是这样,全国多少个村呀……
这让马丽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平添了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信心。
一股劲 坚持到底
光阴似箭,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丽逐渐赢得乡、村干部和群众的认可。
2018年5月至7月,她被组织选派到沙湾金沟河镇金沟河村挂职副书记3个月。同年8月,又在地区培训班学习了一个月。
学成归来的马丽,更忙了。想办法找门路,用不懈努力,把共同增收致富的种子,播撒到家家户户。
马丽说,村里虽然贫困户多,但村里的妇女做家常饭的厨艺都不错。可惜的是,她们大多在家里“围着锅台转”,过着穷日子。
能不能跳出自家的锅台?马丽有了“大胆”的念头。
万事开头难。2018年冬闲的时候,马丽和乡里对接,邀请县技工学校的老师,在村里开展了为期20天的餐饮培训。
当时,村里动员了25名贫困户妇女参加。
培训后,在驻村工作队的极力鼓励下,在马丽的“软磨硬泡”下,村民马雪莲率先在村里打造的小夜市摆摊卖烤串。马丽忙前忙后陪了她一星期。
后来,马雪莲开了村里第一家“山里人家”农家乐。
接着,村民杨志秀的“绿源饭庄”,何小敏“马兰巷饭庄”加民宿陆续开门营业,她们都是马丽的好姐妹。
餐饮培训的“小成果”让马丽信心倍增,想着就地取材发展庭院经济。
恰好,2020年村里利用项目资金,每家庭院都实施了“三区分离”,划出了3分地的菜园子。
其实,多年前村里的“老三样”:紫皮大蒜、红皮洋芋和雪菊,已经在周边乡镇有点名气。但村民们都是“小打小闹”地种,“零敲碎打”地卖,一直不温不火。
马丽瞅准这个机会,自己带头在菜园子种“老三样”。
当年,1头紫皮大蒜卖到1.5元,1公斤红皮洋芋卖到3元,1公斤雪菊卖到400元。一年下来,增加收入5000多元。
这下好了,之前观望的村民心热了,也行动了。
这个时候,马丽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把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服她、信她、依赖她,她也从没让村民们失望。
2019年,马丽成为一名正式党员。次年,获评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颁奖台上,马丽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些年一路走来,总算给自己的选择有了个交代。
马丽说,这是她第一次激动地流泪,开心地流泪。
好事在后面。
2016年,村里争取项目资金,新修了出山的柏油路。2020年,219国道塔城段通车。
现在出门开车,1分钟就上了国道,到县城只需40多分钟。
路好走了,马丽的心气更高了。
她一鼓作气,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村里的姐妹,把庭院经济扎扎实实搞起来。
2024年,全村54户常住户中,30户种紫皮大蒜,25户种红皮洋芋和雪菊,总计35亩,销售额达到了27.2万元,户均实现增收近万元。
更提气的是,5年前第一个开农家乐的马雪莲又投入20多万元,在县城开了首家24小时营业的西北楼牛肉面馆。
去年,村民马玉英在县城开了一家早餐店,罗小莉在县城摆早市卖农家菜……
为有源头活水来。马雪莲感慨地说:“当年,多亏马丽‘赶鸭子上架’,让我走出了第一步,才有了今天。”
……
今年4月,马丽担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她计划把村委会的一间闲置房改造成“直播间”,让“老三样”在网上发“新芽”、结硕果。
如今,43岁的马丽,心里惦记最多的是:哪家的日子还不好过,哪家的庭院还空着,哪家的富余劳动力还闲着……
多年来,马丽有个习惯,遇到过不去的坎,总喜欢站在村里的制高点,瞅着连绵的巴尔鲁克山,想着“报春第一花”顶冰花开放的样子……
路遥知马力,这就是马丽。